“小儿垂钓”-翻译注释,拼音赏析

    时间: 浏览:1436次  来源:知识分享

小兒垂釣-胡令能〔唐代〕

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,

    蓬頭稚子學垂綸

古:平平仄仄仄平平

今:平平仄仄平平平◆綸【八寒,an,ian,uan,üan】◆綸【九文,en,in(ien),un(uen),ün(üen)】

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。

    側坐莓苔草映身

古:仄仄平平仄仄平  ◆身【十一真平声】

今:仄仄平平仄仄平  ◆身【九文,en,in(ien),un(uen),ün(üen)】

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,

    路人借問遙招手

古:仄平仄仄平平仄  ◆手【二十五有上声】

今:仄平仄?平平仄  ◆手【七尤,ou,iu(iou)】

pà dé yú jīng bú yīng rén 。

    怕得魚驚不應人

古:仄仄平平通通平  ◆人【十一真平声】

今:仄平平平仄通平  ◆人【九文,en,in(ien),un(uen),ün(üen)】


背景】:

本首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。 《小兒垂釣》是胡令能到農村去尋找一個朋友,向釣魚兒童問路後所作。

譯文】:

一個頭髮蓬亂、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,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遮映著他的身影。

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遠遠地擺了擺手,不敢回應路人生怕驚動了魚兒。

注釋】:

蓬頭:形容小孩可愛。

子:年齡小的、懵懂的孩子。

垂綸:釣魚。

綸:釣魚用的絲線。

莓:一種野草。

苔:苔蘚植物

映:遮映。

借問:向人打聽。

魚驚:魚兒受到驚嚇。

應:回應,答應,理睬。

賞析】:


小兒垂釣》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,詩寫一“蓬頭稚子”學釣魚,“側坐莓苔草映身”,路人向小兒招手,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,那小兒卻“怕得魚驚不應人”(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),真是活靈活現、惟妙惟肖,形神兼備,意趣盎然。 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杜牧著名的《清明》一詩。

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,第一、二句重在寫垂釣(形),第三、四句重在問路(傳神)。

第一、二句,稚子,小孩也。 “蓬頭”寫其外貌,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,天真可愛。 “綸”是釣絲,“垂綸”即題目中的“垂釣”,也就是釣魚。 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,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,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。 “學”是這首詩的詩眼。 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,所以特別小心。 在垂釣時,“側坐”姿態,草映其身,行為情景,如在眼前。 “側坐”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。 側坐,而非穩坐,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。 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迹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。 “莓苔”,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,從“莓苔”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迹罕到的所在,更是一個魚不受驚、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,為後文所說“怕得魚驚不應人”做了鋪墊。 “草映身”,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,它在結構上,對於下句的“路人借問”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係——路人之向小兒打問,就因為看得見小兒。

後兩句中“遙招手”的主語還是小兒。 當路人問道,小兒害怕應答驚魚,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。 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畫小孩,有心計,有韜略,機警聰明。 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,是害怕把魚驚散。 小兒的動作是“遙招手”,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。 小兒在“招手”以後,又怎樣向“路人”低聲耳語,那是讀者想像中的事,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,所以,在說明了“遙招手”的原因以後,詩作也就戛然而止。

在唐詩中,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,因而顯得可貴。 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。 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,沒有刻意的雕飾,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,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、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。 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、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laibuxi.com/15267.html
本文图片文章皆有版权未经授权,严禁转载,违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猜你喜欢